close

說上海話的外國人:現在的上海更像是"屋裡廂"

愛文和鄰居傢的小男孩。

和上海紐約大學學生愛文約在滬上一傢美式餐廳見面。

他大口吃著面前的蔬菜卷和一大盆凱撒沙拉,憶起17歲那年在北京參加孔子學院中文培訓項目時吃的那碗芝麻醬拌面,他說當年差點窒息,因為他對芝麻過敏。

“哇,我當時就暈瞭,太可怕瞭。”他直搖頭。

餐廳裡正在播放美國當紅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新歌。這首歌一經發佈,就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法國、加拿大等90多個國傢iTunes實時榜登頂。然而,這麼火的歌,這位來自美國紐約的23歲年輕人竟然沒聽過。

“不好意思,我真的聽不出來是誰的聲音。”愛文說自己更愛聽中國民謠歌手趙雷的歌,因為歌詞寫得動人。他把手機遞過來,推薦瞭一款在海外也能聽中國歌曲的音樂播放器。

而愛文的上海話水準,絕對不遜於他的普通話。去年,他獲得瞭“外國人滬語大賽”冠軍。

很多人無法理解像他這樣學說上海話的外國人:會說普通話不就夠瞭嗎?

愛文認真作答:“上海話是我在上海的根。”在他看來,學說上海話,是留學生們努力融入這座城市的一種方式。

“儂好,爺叔”

愛文第一次聽到上海話,是在紐約孔子學院的一節中文課上。他的中文老師接瞭一個電話,是遠在上海的女兒打來的。

“特別好聽,像唱歌一樣!”就是那簡短幾句,讓他瞬間被這個並不能在全中國通行的方言迷住瞭。台中市路口監視器

他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說上海話,也是在紐約。那時,他已通過2個自學上海話的手機APP,練瞭1個多月的“人機對話”,背熟瞭如何用上海話打招呼、購物、問路等,自我感覺發音學得差不離,可心裡沒底。

有天,他拉著父親去一傢上海本幫菜餐廳。好幾天前,他就預習過菜單。

“我要切烤麩、紅燒肉,再來一份百葉包。個麼有啥好切個蔬菜捏?阿拉切菜心好伐?”當愛文故作淡定地說出這段早有預謀的“臺詞”時,父親和服務員都瞪大雙眼。

“我來美國40多年瞭,還沒聽過外國人講上海話!”

愛文模仿起餐館老板和店員的激動神色,笑著說,這次口語練習還意外獲贈一份沙拉。“也許是喚起瞭對故鄉的記憶吧,他們特別開心。”

“會說方言,是拉近本地人和外地人心理距離的重要手段。當你居然能開口說句‘阿拉一道去白相’的時候,地域溝壑和心理隔閡一下子就消失瞭。”原上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丁迪蒙在滬語教學暢銷書籍《學說上海話》中這樣寫道。

丁迪蒙曾連續擔任“愛上海,大聲說”外國人滬語大賽總決賽的評委,輔導過不少熱愛上海方言的外國人,“愛文是當中說得最好的”。

愛文還在視頻網站上看瞭頗多上海話教學視頻,比如《閑話上海灘》。這個合集共有74個小視頻,網站數據可證其受歡迎程度:《洋囡囡來教你說上海話》觀看量達31.9萬,《不嗲不女人》有24.1萬……

據丁迪蒙介紹,在歐洲一些地方的租車系統裡就有普通話、廣東大里監視器話和上海話,這一定程度表明瞭上海的魅力和歷史文化底蘊。

2013年,愛文在申請大學過程中發現紐約大學上海校區開始招生。他覺得隻有去上海才能學到正宗的上海方言,便向傢人提出,得到瞭支持。

“愛文,中國現在發展得很好。你學會中文以後,可以去上海人傢裡做保姆。”他開玩笑地學著父親當時一本正經的口氣。

在上海紐約大學的招生宣講會上,愛文見到校長俞立中,用上海話上前打招呼:“儂好,爺叔!”

最終,愛文如願成為上海紐約大學首批招收的學生之一,學習中國全球文化專業,並獲得全額獎學金。

“歪果仁為什麼選擇學方言”

愛文在課餘還參加瞭滬語俱樂部“阿拉有素”舉辦的演講比賽。這是一傢規模不大、致力於推廣上海話的非營利機構。

盡管臺下聽眾隻有十餘人,但全是上海人,愛文很重視這次演講,寫瞭發言稿,主題就是“歪果仁為什麼選擇學方言”。

稿件背熟後,就差“專業人士”幫自己把關。愛文想到房東張叔叔“上海閑話講得老標準額”,就約房東練習。歷時兩夜,他用上海話讀稿,張叔叔在一旁糾正發音,循環往復,直到兩人都滿意為止。

演講當天,愛文走上講臺。

“我認為方言代表瞭一個地方的文化和歷史。雖然有些上海的年輕人聽得懂上海話,但如果不講,上海話就沒辦法傳承。”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天天變化,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應該鼓勵年輕人多花時間學習上海話,多用方言跟老一輩交流。”

“我喜歡上海,我會繼續努力學習上海話,也去激發更多人學習上海話的熱情。”

演講完畢,掌聲熱烈。

“所有上海人都是我的老師。”愛文說。

愛文來滬求學時,上海紐約大學在浦東的校區尚未建好,學生暫時在華東師范大學上課。愛文便租住在附近的曹楊新村。在他看來,與當地人交流,是學習語言的最好方式。不過他很快發現上海同學都習慣跟自己說普通話或英語。“我的上海朋友跟我說,他們一般隻在傢裡才說上海話。他們覺得和老外講上海話老刮三額(註:別扭)。”

於是他走街串巷,去鄰居傢、菜市場、小區花園,找散步的爺叔、踢毽子的阿姨等老上海人“嘎訕胡”(註:聊天)。最初的交流異常艱難。愛文常常什麼也聽不懂,跟對方聊瞭半小時,依舊一頭霧水,加上他一緊張還會口吃,對方聽得更是雲裡霧裡。

那段時間,愛文處在一種既失落又不甘的狀態。他在朋友圈自嘲上海話講得“一天世界”(註:一塌糊塗),但從未想過放棄。他堅信:“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下子成功。學習一門語言,就不能怕丟臉。”

就連過馬路的短短一兩分鐘,他瞥見身邊有人,也會冷不丁地感嘆一句今天的天氣。這慣用的搭訕方式,台中監視器攝影機雖無厘頭卻屢試不爽。

但凡有一個字聽不懂,他都會請對方立即在他的手機備忘錄裡寫下,而後再“百度”一下。等下次聊天,他就有意識運用新詞,直到熟練掌握。

打車更是絕佳的學習機會。不少司機本就健談,見到這位虛心學上海話的外國人,更是滔滔不絕。司機最喜歡問的是“儂曉得××啥意思?”愛文老老實實答:“伐曉得。”師傅得意解釋,他便迅速在備忘錄裡記下。

“一座語言的博物館”

和愛文不一樣,來自委內瑞拉的西西麗亞和來自立陶宛的江亞當,上海話主要是在申城的課堂學成的。

西西麗亞是愛文在滬語比賽中的搭檔,目前就讀於復旦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對外漢語專業;她的學長江亞當,是兩年前第一屆外國人滬語大賽的冠軍。

其實,外國人學習上海話並非新鮮事。復旦大學早在1986年就開始教留學生上海話,1994年同濟大學開課,上海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如今都有留學生滬語課。

“網上選課是要靠搶的。”亞當說,復旦大學教師盛青的上海話課程是國際交流學院最熱門的選修課之一,“即使選上瞭,每節課也都要提前占座,每次都有人站在後排旁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希望他們不是圖個新鮮,而是能夠舉一反三,不僅僅停留在日常對話上。”從事留學生上海話教學已有10年,盛青摸索出瞭一套規范的教學方法。她在前期會用大量課時教學生們音標的使用,還花很多時間在語音特點、重要句式的總結上,讓學生掌握發音和造句規律,以便學生後續自學。

愛文總結,說好上海話的豐原監視器關鍵,就是要有“腔調”。他學會瞭把這個上海人的口頭禪掛在嘴邊。

為此,他花很長時間“偷聽”別人談話。每當在餐廳聽到鄰桌客人說上海話,他便放慢咀嚼、豎起耳朵、暗自揣摩,想象自己是徜徉十裡洋場的“老克勒”(註:年長的紳士)。

1843年上海開埠,西方工業文明和商業貿易的文化撞擊,使得上海話吸收瞭大量英文詞根的發音,並在實際交流中出現漢英夾雜的洋涇浜語。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人到上海做生意都得買本《洋涇浜英語實用手冊》學習。

時光流轉。如今的上海,繁華遠非舊時可比,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來滬求學、工作。目前在上海,6個月以上常駐的外籍人士超過20萬。據上海市教委今年10月發佈的數據,2016年在上海42所高校(科研機構)外國留學生共計6萬餘名。隨著近年“一帶一路”教育項目的開展,沿線國傢青年留學上海持續升溫。

今年已是亞當來滬的第8個年頭。7年前,僅有高中學歷的他,因為出色的中文能力被立陶宛政府破格選中,成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志願者。這一來,就再未離開。

2012年,他考入復旦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對外漢語專業。去年,他獲評復旦大學“畢業之星”,免試進入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繼續深造,師從蔣昌建,研究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等。同年,他和當時同為世博志願者的中國妻子在上海舉行婚禮。就在這個月,他在朋友圈曬出瞭與新生寶寶的合影。

西西麗亞在上海也已生活4年多。為瞭能在這裡多實習1年,她去年申請瞭延期畢業,一邊在學校上課,一邊在某五星級酒店實習。她已經習慣並享受這座城市的快節奏。

來滬之前,西西麗亞就對上海的城市發展史有所瞭解。在她印象中,這座城市素來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來自五湖四海的文化。不過她台中監視器維修慢慢察覺,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外表下,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文化傳承。“如果你不懂他們的傳統,你就很難真正融入,很難真正入鄉隨俗。”

“天是屋頂地是床,青枝綠葉作圍墻。”西西麗亞猶記1年多前在上海滬劇院學習的《蘆葦療養院》唱段。唱腔一開,這個熱情開朗的南美女孩仿佛變身為溫柔婉約的江南女子。

“上海話是一座語言的博物館,不僅保留瞭吳語當中入聲和濁輔音這些古老的發音,說起來很有美感,而且很多詞匯也延續瞭古代的用法,頗有古意。”丁迪蒙說,“上海方言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根基。”

“想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愛文看過一篇文章,題為《在上海,沒有人願意跟你掏心掏肺》,這與他的切身感受截然相反。

他敏銳察覺到,出租車司機們說普通話時不像說上海話那麼眉飛色舞。“隻有在使用本地方言時,他們的表情和語調才是最放松、最自然的。我想,隻有和他們說方言,才能聽到他們內心的聲音。”

西西麗亞也發覺,每當她和宿舍阿姨、學校保安、同事們說上海話,哪怕隻是簡單的“儂好”“再會”,就會收獲更多的笑容。

愛文自小就對語言和文化敏感。1994年,他出生於一個多元文化的傢庭。父親祖籍波蘭,母親8歲從敘利亞移民到美國,二人在紐約大學求學時相識相戀。15歲那年,愛文所在中學安排每5個星期學習一門外語,愛文選擇學瞭中文、日文、法語、西班牙語。2011年,經由中文老師推薦,他和40多位紐約高中生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在北京的孔子學院培訓1個月。那段日子,他住在一戶中國人傢,每天除瞭上課,就是遊走胡同、尋覓小吃,“漢語突飛猛進”。

如今,愛文的朋友中有不少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比如胖胖。

和愛文相識兩年多,胖胖憶起他們在茶餐廳初次見面的場景,還覺得頗為戲劇化。

“那天很晚瞭,店裡沒幾位客人,很安靜。我聽到他全程用上海話點菜,而且口音非常標準,就一下子被吸引。”胖胖至今都清楚記得,愛文當時點瞭一份蒜泥黃瓜、一份叉燒。

胖胖主動上前打招呼,在聊天中發現彼此都很喜歡汽車和嘻哈音樂。後來,兩人經常相約吃火鍋。

“今年他爸爸來上海看望他,他還帶我去見瞭傢長。”胖胖調侃。當然,這是玩笑。今年初,愛文和女友一起回她的浙江老傢過瞭春節。

愛文的微信朋友圈發佈著各式有趣視頻,有小區公園裡練倒立、甩鐵鏈的,也有人民廣場相親角拖著音響、扛著巨幅相親廣告的。更多的則是中華美食,北京烤鴨、山東煎餅、四川冷鍋魚、蘭州拉面、臺式三杯雞……“我覺得他熱愛中國文化,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歡。”胖胖說,愛文身上那股學習中國文化的拼勁時常讓朋友們感動。

今年5月,愛文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一檔脫口秀節目。由於太久不說英語,節目錄制一結束,他便直呼“要惡補英文”。

語言究竟是什麼?許多人認為它隻是工具,可愛文認為,這種理解太過表面,“如果你隻能表達一些簡單的詞匯,就像嬰兒一樣,那你跟本地人的交流就隻能停留在最簡單的層面”。

語言究竟是什麼?誠如知名的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所言,它是列車,也是道路、旅程和抵達。

“現在,上海對我更像是 ‘屋裡廂’(註:傢裡)。”愛文說。(見習記者 殷夢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C8269B6C2C6A717C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zgpz87104 的頭像
    izgpz87104

    小町的推薦天地

    izgpz87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